【博士代表谈东融】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李晓明谈如何让文化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贺州日报     2019-10-11 08:55     浏览:2993


个人简介:李晓明,男,汉族,湖南安化人,中共党员,烈士后代,贺州学院教授,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广西特色新型智库专家,贺州市文联副主席,贺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贺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南岭走廊族群历史文化与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创建了广西高校首家经国家备案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级科研项目12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10部。获省级科研奖3项,获贺州市“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寿城发展贡献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等荣誉称号。

贺州市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康养长寿文化源远流长。中原文化、潇湘文化、岭南文化、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等文化元素在这里交汇交流交融,造就了贺州人淳朴、仁孝、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这也是贺州人健康长寿的文化秘笈。  

当前,贺州市正以创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生态和长寿品牌等特色优势,全力东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擦亮“世界长寿市”名片,发展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等。  

“贺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李晓明说,要做好全力东融的“文化文章”,首先要研究清楚贺州的文化资源、储量及优势等。  

东融的“融”,是融入、融合、融会贯通之意。李晓明认为,东融的关键是要知道“拿什么融”,摸清“家底”,了解我们自身具备怎样的文化优势,有多少存量资源,才能建立文化自信,增强东融的“底气”。  

“我市有着蝴蝶歌、瑶绣、桂剧、彩调等一大批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加强研究和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李晓明建议,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比如康养长寿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做好开发规划,谋划好现阶段贺州应该重点开发什么,未来能开发什么,推动多样性族群文化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还要做好相关民间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工作,以文旅一体的博物馆为抓手,在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创建特色鲜明的乡村博物馆,用实物说话,讲好贺州特色族群文化和康养长寿文化故事。  

据了解,在李晓明的带领下,贺州康养长寿文化专题展示馆已于去年12月15日开馆。该馆展示了近十年来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带“寿”字的贺州文化实物1600多件,有杯、盘、碗、盏、罐、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寿匾、寿联、寿纹雕版、寿字、寿幛、寿屏、寿杖、寿鞋、寿酒、寿茶等,从日常生活与文化习俗等多个侧面展示了贺州的传统康养长寿文化。这个专题展示馆的创建,无疑是对贺州健康养生长寿文化的一种保护、传承、展示和宣传,也是贺州本土学者“把学问写在贺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只有自己了解贺州,才能更好地建设贺州、推介贺州”,李晓明还建议,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给贺州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补上文化保护这一课,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因为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损毁仍然触目惊心,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越来越快。  

“广南一道”,虽有东西之分,但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文化与旅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如今,贺州有着“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美誉,众多的粤港澳游客慕名前来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贺州正迎来文旅一体与康养产业大发展的最佳时期。  

自古以来,文旅不分家。文化能够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提升旅游吸引力。而且,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能促进文化传承传播与发展。  

李晓明建议,贺州在挖掘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要开发标志性文化旅游演艺项目,让游客能记住贺州。另外,他希望有关部门多组织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多给予政策、经费等支持,鼓励并扶持文化旅游企业,融合民间工艺制作、文化美学等诸多元素,开发集古老文化元素、现代手工技艺与时代消费需求相融合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创意产品;研发制作非遗项目衍生品和文化旅游商品,扩大文化旅游商品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之成为来贺州旅游必备的“收藏品”和“馈赠品”。  

东融不仅意味着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李晓明希望通过提升我们本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和投资进入贺州,引进更多大湾区专家、学者和高层次文化人才,更好地为贺州文旅产业的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带动其他更多产业的发展。

(记者:欧阳利环 实习生:罗妍诗)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