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走良骑 基层一线跑骏马
——我区出台政策强化新时代人才流动新导向
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
自治区党委历来高度重视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了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培养引进、流动配置、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各地各部门也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引导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特别是今年8月,我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支持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十条措施》(下称《十条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管用”等关键环节,支持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我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那么,旨在对过往政策延续、优化和提升的《十条措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极具创新性的探索,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撑和制度机制保障,效果如何?面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引才难、留才难”的现状,各地又有哪些具有针对性的突破之举?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创建新载体,提升集聚力
筑好黄金台,引得凤凰来。平台,不仅是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针对我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平台、项目较少,引进“高精尖”科研项目难等问题,《十条措施》在首条措施就明确提出:用事业集聚人才。具体而言,即是以艰苦边远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产业为依托,采取设立“小、特、专”科技项目,共建政产学研用平台,建立工作站(室),推动重大项目同步设立人才工程载体,推动高等院校设立实习实践基地,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人才创业等方式,着力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
平台和人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此,我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生动实践:
梧州市着力打好“优势仗”——围绕生物医药、陶瓷、茶叶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产业人才措施。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成功吸引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柳州市主动亮出“特色牌”——通过开展专家人才对口联系帮扶贫困县企事业单位工作,推行“人才+项目+产业发展”的人才扶贫模式,鼓励和引导人才到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干事创业。此举有效畅通了专家服务基层的通道,为加快该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河池市自觉唱好“地方戏”——实施千名专家人才献智基层助脱贫攻坚活动,由农林畜牧科技专家、医疗卫生专家、教育扶智专家和文艺宣传专家组成的服务队,定时定点深入到全市817个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在农技、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下沉”。
未来,随着《十条措施》以及相应配套文件政策的“落地生根”,将有更多理由和自信去期待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
多措齐发力,精准引用留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流失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地处偏远的城市和地区该如何抢占创新发展先机,进而破解“区位劣势”“竞争短板”等招才引才现实困境?“人才飞地”,成为破题之举。
10月中旬,由桂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桂林人才飞地揭牌仪式在深圳市南山区三航科技大厦举行;贺州市先后与深圳中国科技开发院、深圳中美联合研究院、上海张江创投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依托优势人才团队在贺州设立“飞地园区”,组建“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成功引进了新经济新业态项目70多个。
与此同时,梧州、防城港、玉林等市也纷纷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人才飞地”,搭建链接人才资源富集区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的流通渠道,以及共享高端资源的对接平台。通过在大城市种下“研发种子”、小城市收获“实业果实”这一“借脑研发、柔性用才”的方式,开辟一条异地聚才助力发展的新通道、新途径。
建设“人才飞地”只是《十条措施》中我区完善人才管理政策,畅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渠道的举措之一。针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十条措施》从改进人才引进方式、优化编制管理、合理设置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多举措“用力”,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机制保障。
《十条措施》出台后,自治区党委编办专门召开会议推进“编制池”工作。目前,全区已经有9个市设置了人才专项编制;广西人才市场在地方设置了5个市级分市场,帮助地方借助市场机制引进人才。
同时,针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存在的人才工作“天然弱势”,《十条措施》注重加强对全区人才资源宏观调控,加大对其人才帮扶力度,突出专业技术人才专项援派、“一对一”对口帮扶以及人才“传帮带”等举措,进一步补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筑巢引“归雁”,“造血”第一线
谈及人才工作,“大力引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与此同时,本土人才在促进和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亦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使用本土人才——《十条措施》对此进行了多项创新探索:通过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培训提能行动、优化区内医学院校学科设置、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才订单定向培养、落实能力提升奖补、选派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进修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技能提升。
全区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着力培育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玉林市开发“玉生回归”信息化系统,提前收录全市从11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考上国内各重点高校、来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信息,为该市今后外出精准引才奠定基础;召开“玉生回归”座谈会,开展联络走访、暑假实践、市情教育等活动,激发在外玉林学子“反哺”家乡建设的热情。
梧州市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资格认定,为该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及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开展对口支援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崇左市建立起1000人规模的乡村人才库,并将乡村人才纳入全市人才综合管理范畴;聘请乡村人才中的种养能手为授课专家,在其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表彰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乡村人才,从资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特别是在“强化本土人才培养”这一措施中,《十条措施》还设置了量化要求,为未来一个时期的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工作目标:5年内培养3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专科(高职)生、5000名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1.5万名农村小学全科定向师范生,培育1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5万名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本土人才“培训提能行动计划(2020-2025年)”,重点开展“一乡一全科”“一师一轮训”“一户一能手”3个专项培训。
尊崇加厚待,打好“保障牌”
“感觉我们村医迎来了‘春天’。按照现在的政策来实施,待遇确实提高了很多,这样应该能够留得住村医,也能吸引一些人来担任村医。”说这话的人,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羊街村卫生室的村医杨再杰,行医已有20余年。
他口中称赞的政策,指的是百色市出台的提高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待遇保障水平的若干政策。这一旨在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人难、留人难等问题的政策出台,立即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强烈关注:大幅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简化招聘程序、拓宽流动渠道、岗位聘用优先……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市还明确对纳入管理的一类艰苦边远地区村医,按照取得相应职称、相应学历的标准,分别再给予每人每月300-1500元的补助。取得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每人每月最高增加1500元;对纳入管理的二类艰苦边远地区村医,在此基础上实行差异化补助,每人每月再增加200-300元。
柳州市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引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制定出台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若干措施。其中,该市每年统筹各级资金3000万元,为1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工作期间,可连续5年获得人才经费支持,具有硕士学位的每人每年享受6000元,具有学士学位的每人每年享受4000元,其他乡村教师每人每年享受2000元;在村校、教学点工作的乡村教师,每年可享受的人才经费支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50%。
想要留住人才,不仅需要在满足物质条件上“花心思”,更需要在铺就人才成长通道上“下功夫”。对此,各地因地制宜地拓宽人才成长的渠道和空间,让人才在基层能有发展、有盼头。
南宁市想方设法打破基层人才头顶上的“天花板”。比如,针对中小学教师评聘结合的实际,明确在乡村学校工作满5年、10年的教师,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中、副高级职称。
桂林市在职称评审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对不同领域、行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级分类评审。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科学的留才策略——今年,该市共有2260人申报高级教师,其中1653人为乡村教师,申报人数及乡村教师人数同比大幅增长。
想让优秀人才留得下、干得好,就要真正地让他们“名利双收”,受到尊崇和厚待。在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方面,《十条措施》也作出细致要求。比如,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专家人才实际困难;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按照有关规定评选表彰一批扎根奉献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关心关爱措施,强化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
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满满当当的诚意,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让广大优秀人才在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精神上有劲头,就一定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让一切优秀智力竞相涌流,让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成为人才“近者悦远者来”的干事创业热土!(作者:罗 琦 林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