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区善中村集体经济遍地开花

八步区委组织部     2020-08-03 16:08     浏览:1246


善中村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东北面,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共有850多户近3500人,党员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655人,是“十三五”期间一类贫困村。长期以来,善中村林多地少,且生态林多、经济林少,产业发展传统单一,村集体经济缺乏支柱产业,收入极其薄弱。

2016年以来,善中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抓手,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效益优先”的思路,使村级集体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00万元。2020年5月,善中村村民合作社被命名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善中村黑木耳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1 打通思想“堵点”,强化保障工作

市农科院和八步区科技局专家到善中村大棚蔬菜基地开展蔬菜科学种植培训现场会

思想是行动的导师。一开始,村里想发展集体经济时,部分村干内心是忐忑的。为了坚定大伙发展产业的信心,村党支部书记黎福辉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去桂林恭城,富川、昭平、八步区农科所等地考察学习。当看到一些村的资源条件不如本村优越,但黑木耳、食用菌等产业却搞得红红火火时,他们心理有了变化,对善中村的产业规划也有了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黎福辉带头成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善中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等相关指导纲领。同时,利用村“两委”换届时机,选拨政治上靠得住、搞经济有头脑、抓发展有魄力的“后浪”担任村干部,打造一个团结协作、奋发有力、敢于担当的村“两委”班子。

规范管理的前提是强化制度建设。善中村专门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台账,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确保集体“三资”的真实完整;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财务委托第三方会计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善中村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善中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营,把责任权利有机统一,切实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和监督,确保村级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2 能人引领,拓宽经营之路

善中村“两委”干部到基地指导黑木耳种植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黎福辉经常这样说。定好目标,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善中村村级集体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能够不断增收,始终离不开这一群敢干、肯干、善干的村干部。

2016年年初,在看到别的村食用菌产业搞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很多村民有点“心痒痒”,但又觉得发展食用菌产业风险大,踌躇不前。在黎福辉带领下,善中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大胆规划,敢于冲锋。很快,问题又来了——没钱。没钱难倒英雄汉,大家都垂头丧气。怎么办?自己筹!黎福辉带头,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历经艰难,总算解决了20多万的启动资金,建成了20亩养菌棚和40亩种植基地。然后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稳住了产业。

基地好不容易建起来了,大家觉得只是发展黑木耳产业有点单一。村“两委”干部开始多方考察调研论证,发现优质稻产业很有市场。于是召开村民合作社代表大会,在听取黑木耳专家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后,最后一致决定采取“稻耳轮作”的模式发展产业。说干就干,种完水稻种木耳。2016年底,善中村“稻耳轮作”基地种植面积达45亩,每亩地利润1万元以上,同时吸收了4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每户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钱粮双增目标。

2017年11月,一路看好的黑木耳产业因天气等原因出现减产。群众脸上都没了笑容,黎福辉也焦虑得茶不思、饭不想,天天在村委和村干谋点子、想办法。“一天忙到晚,工作是你‘老婆’,你干脆就住在村委里好了”。黎福辉的妻子也开始有了抱怨。面对家属的抱怨,黎福辉带领村干硬着头皮往前冲。一方面努力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稳定黑木耳产业发展规模;一方面积极寻求“产业单一风险高”的破题之策。经过多方的考察调研论证,明确了另一项产业——粉葛。2018年,黎福辉组织村干部、贫困户、种养能人等成立“贺州市万旺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探索出了 “村干部带头+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贫困户分散种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粉葛种植模式,年纯盈利额达10万元以上。据统计,截至目前,善中村的黑木耳和粉葛产业已带动本村8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28户,发放务工工资22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减贫带贫效果明显。

3 多元探索,拓展增收来源

村“两委”干部在善中村粉葛种植示范基地查看粉葛生长情况

为了全面盘活集体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善中村依托清产核资工作机遇,详细盘点了村集体现有资源资产,理清了集体财富,盘活了闲置资产、开发了现有资源,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夯实了基础。

让“僵资源”变“活资产”。盘活地面资源,利用村集体山、林、地等自然资源,流转租赁给经营主体,村集体每年获得收入7.33万元;盘活水面资源,对荒废的山塘水库进行加固维修,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发展水产养殖,每年获得村集体收入0.7万元;盘活林地资源,通过实施村集体退耕还林项目,获得国家补助资金共138.9万元,平均每年补助收益为27.78万元。

让“穷村姑”变“包租婆”。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厂棚出租,整合上级扶持资金建设黑木耳养菌棚,租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获得租金收入2.2万元。购置生产工具出租,村集体依托黑木耳、粉葛产业,紧扣市场需求,购置耙田机和大型拖拉机,出租给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增加1.5万元,进一步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让“空盘子”变“聚宝盆”。善中村主动引进优秀企业进村,建设扶贫车间,巩固了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带动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仅资产资源性收入就达9万多元。新建设蔬菜大棚1500多平方米,探索发展蔬菜产业,强化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