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双循环”的人才经脉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0-09-15 08:44     浏览:19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成都市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为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突出方向引领,选才精准考量。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精准科学选才用才,要上接重大战略、下接用人主体,着力提升人才与产业、人才团队与城市战略的匹配度。要更加聚焦城市长远战略。坚持发展导向,紧紧围绕新时代重大战略安排、决策部署,研究起草“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从制度层面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要更加聚焦产业发展阶段。坚持需求导向,着眼“高精尖缺”,立足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等现代产业细分领域招才引智,聚智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要更加聚焦用人主体感知。坚持结果导向,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作用,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关联配套企业等市场主体,切实解决供需两端精准匹配的“老大难”问题。

突出内生激发,育才盘活存量。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破除障碍,推动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要注重培养提能。顺应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深化“政府+市场+业界”多方共建模式,培育储备一批符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要注重高效配置。健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有序推进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工作,拓宽选人视野,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加大推进青年人才有序流入工作力度,引导人才向产业功能区、郊区新城和基层一线等改革发展主战场有序流动,推动人才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高效匹配。要注重激发活力。纵深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高效能转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通道,激发各类人才内生动力。

突出规模集聚,引才做大增量。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这就要求我们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塑造人才品牌,以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更富创造性的活动、更广参与度的主体广纳贤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新政策引才。因时制宜升级人才新政,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精准招引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遴选领军人才给予重点支持,畅通引进青年人才通道,适度调整学历落户条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青年大学生逐梦搭桥铺路。要丰富活动引才。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计划,更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实行“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线下适时组团赴知名高校面对面招聘,线上常态化开展云招聘,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家门、精准就业。要市场主导引才。支持头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大科学装置、定制式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蓉发展,开展顶尖人才和团队的寻访、招引、培育“全链条”市场化服务,提高靶向引才质效。

突出协同发展,用才聚合流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实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为统揽,在更广区域、更高层次、更全链条集聚用好各类人才。要面向全国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与清华、北大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合作优势,强化与香港、上海等国内人力资源强市合作纽带,协同联动服务青年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梦工场、总部基地、人才驿站等载体,搭建青年人才群体社会组织交流合作桥梁。要面向省域协同联动。积极担当四川“主干”城市责任,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压茬推进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区建设,在联动赴外招才引智、共建人才发展平台、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促进人才流动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助力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

突出生态营造,留才拿出气量。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做好人才工作,要整合资源、聚合优势,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体现优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人才安得了心、扎得下根。要强化党管人才。以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成果为契机,全面加强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常态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审议人才专项政策、研究人才重大问题制度,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重要内容,纳入“一把手”目标考核体系,定期举办专家人才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系统保障。着眼解决“融资难”等现实问题,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力度,以点带面撬动更多社会资源,足额兑现人才安居系列政策,拓展租售并举等多种渠道精准供给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帮助人才实现安居梦想,设立专属节日向人才致敬,切实增强优秀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优化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协同推进的多元化人才治理体系,完善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企业的工作体系,探索一键呼叫、派单服务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整合服务资源、释放治理效能,满足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邓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