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0-10-20 08:20     浏览:17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治理是治理体系的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为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奠定坚实基石。

扩展胸襟视野集聚人才。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快速发展,人才流动也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决定着技术、资本、管理的集聚水平,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意味着集聚和留住了可能突破现有发展模式、提供未来发展动力的潜在资源。要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把人才强省战略与科教兴省、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以特色产业、特色资源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以人才资源的高质量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要着眼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在目标定位、制度环境、政策支持、强化服务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提升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积极倡导五湖四海的大人才观,破除以地域、部门划线的狭隘人才观,急功近利、求全责备的人才评价观,论资排辈、先来后到的人才使用观,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提升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努力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留才厚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健全治理机制服务人才。新时代的人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构建人才协同治理机制,发挥齐抓共管的最大效应。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具体化,发挥党在推动人才治理中的集聚力、协调力和感召力,准确把握好人才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强化对新时代人才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地方治理效能。强化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市县党委向上一级党委述职,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有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党委(党组)述职,形成同心同向的治理合力。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大人才项目的优化整合和统筹力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事业和平台支持。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发挥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专业组织、行业协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推进人才计划设置静态评估指标与动态评估指标相结合,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聚焦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统筹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和专业智库,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人才。“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是深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才工作探索发展新路径、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及时梳理有关人才工作的法律法规,围绕人才工作各个环节,加大人才治理立法力度,研究制订促进人才开发、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大力推进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场主体手中,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妥善处置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中的争议和矛盾,探索建立改革、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参加的工作沟通机制,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加强人才和用人单位失信行为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经费使用等工作中建立诚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评价退出机制,维护人才工作正常秩序。

加强政策措施激励人才。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基层、聚力建强基层,为基层源源不断提供新鲜血液。要持续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持续优化基层人才结构,依托各类招才引智平台,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为扎实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筑牢人才基础。持续提高基层人才素质,加大各类人才培训教育力度,把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成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持续拓宽基层人才成长空间,加大各类科技、教育、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使基层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能力上受锻炼、发展上有优势,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持续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适应“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破除户籍、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既吸引更多省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也吸引更多省内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一线,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让人才资源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资源。(肖玉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