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0-11-12 08:18     浏览:219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必须找准新时代乡土人才工作坐标系,把乡土人才培育好、使用好,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的“领头雁”。

多渠道“寻贤纳士”,让乡土人才“聚”起来。乡土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宝贵的资源,要像抓高精尖科技人才一样抓乡土人才,促其“破土而出”。聚焦资源库“精准挖”。乡土人才是埋藏在泥土里的“金疙瘩”,要按照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农村经济等类别,开展“拉网式”摸底调研,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全面深入掌握实际情况;要把有“绝活”的传承人、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组织视野,注满人才蓄水池。打好乡情牌用心引。“只要家乡有号召,一定竭尽所能做贡献。”乡土人才植根于乡村沃土,富有桑梓情怀,要注重打好乡情牌,建立常态化寄家书的工作机制,把家乡的发展动态和投资机会及时与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沟通交流,鼓励其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营造好氛围真正留。一些“土专家”“田秀才”懂农业、爱农村,但不懂得如何推介自己,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而不为人知。要坚持“有用即人才、人才在身边”的观念,强化关心关爱,做到尊敬尊重,真正把乡土人才当成“香饽饽”,让他们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全方位“强筋健骨”,让乡土人才“壮”起来。乡土人才大多来自基层一线,有一技之长,但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等短板,要加强人才培育,促其茁壮成长。理论知识是技能施展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乡土人才的成长就会后劲乏力。要定期开展乡土人才培训需求调研,坚持个性化、差异性、订单式培训,着力提升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按需施教、因人而教。搭建平台,锻炼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对乡土人才缺一不可。要推动举办各类技能比赛,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乡土人才在赛中练、练中赛,把每一项技艺都做成匠心独运的精品。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致富、当好创业带头人,一路上会有很多疑难问题,乡土人才自己解决不了,就必须拜师学艺。要探索常态化开展专家送技到田间地头的机制,既做到分析问题面对面、又可以传授技术手把手,真正帮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大力度“鼓劲助威”,让乡土人才“活”起来。乡土人才的技艺绝活,经过历史洗礼、岁月沉淀,要不断激励支持,使其大显身手。构建政治激励机制,使其有“位”。当前,不少地区乡土人才流失严重,一些能工巧匠涌入城市谋求更好发展。要留住他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激励,把政治成熟的纳入党员发展对象,把觉悟高、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积极推荐参选“两代表一委员”,使其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加强典型表彰宣传,使其有“名”。引导乡土人才发挥“三带两助”作用,必须培植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渠道,组织宣传优秀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增强荣誉感、归属感,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职业评价体系,使其有“利”。乡土人才干得好不好、实绩突不突出,能否充分带动农村发展,建立一个科学评价机制很关键。这个评价机制要凸显,让干得好的乡土人才有奔头,起到“指挥棒”的正向激励效应。要在评职称、评先进等方面,为优秀乡土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更多农民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名利双收。

深层次“聚合裂变”,让乡土人才“兴”起来。乡土人才有独到的本领绝活,用好用活往往能起到催生产业、搞好经济、带动百姓的作用。支持办企业,在产业聚合上做文章。鼓励优秀乡土人才办企业、兴实业,在产业聚合的基础上引发“裂变效应”、释放强劲动能。坚持政策门槛“算减法”、配套服务“做加法”,特别是要在资金上予以倾斜,开发适合乡村的金融产品,保障资金供给,解决融资难题,打破创业“有才缺财”的窘境。助力拓市场,在“路径聚合”上下功夫。乡土产品只有敢于到市场上竞争,才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线上要嫁接“科技链”,顺应信息潮流,应用科技手段,让乡土产品插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翅膀;线下要对接“上海线”,结合产品展、博览会等活动,把功夫下到上海市场,让亭湖农副产品“叫卖声”在上海农贸市场此起彼伏。帮助展技艺,在“文化聚合”上求突破。传统技艺没落,是因为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原来的人工效率被机器超越,但并不代表机器就比传统人工更有文化内涵,传统技艺承载的文化属性无时不“星光闪耀”。要帮助把传统技艺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文化价值,把“无用”转变为“有用”,带给传统技艺“新生命”,推动传统技艺从村落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徐海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