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协同发展 5位专家这样支招

新华网     2020-11-26 08:23     浏览:3436


对话嘉宾:

经济学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史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孙宝文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旭东

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鸿

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周涛

在11月21日举行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人才发展峰会上,史炜、孙宝文、高旭东、张鸿、周涛等5位专家围绕“十四五”时期西部数字经济人才协同发展的模式、政策与路径探索,展开对话交流,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如何实现人才创新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推动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

史炜:一定要设计好产业链,搞孵化器、超算中心、数据中心、重大项目都应该要和本地的产业相匹配。在人才培养架构的体系上,一定要推动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这是下一步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孙宝文:未来,重庆一定要考虑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人才一定要和产业的特色、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一致,这是最重要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要围绕几个主导产业,把多样性、复合型的人才引进来;产业的发展具有层次和梯度,引进人才时,也要注意人才的层次和梯度。

高旭东:人才引进就是要以产业为主导,围绕着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引进、培育与产业相适应的人才。

张鸿:在创新链、产业链、学科链三个链关系中,数字人才非常重要。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让产业链更加完善,努力留住人才,对今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周涛:要让人才和产业真正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对产业的贡献来评价人才。另外,要推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和产业之间的转化通道。

如何做好区县的数字经济发展?

从实际出发 做出特色

史炜:区县要做一个评估,数字化不要像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建议重点培养在数字经济实施操作方面具有示范性的企业人才。

孙宝文:数字经济方面,我们不能上面市级做规划,下面区县也做规划,区县应该更务实一些,从实际出发。

高旭东:有些大企业,走上一条“高大上”的路线,探索了二三十年,数字经济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反而是那些实事求是的企业,比如只在一个生产环节投资四千多万,一年就收回成本,一定要实事求是,先把基础打牢。

张鸿:重庆在全国数字经济的大盘中是第一梯队,第一批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和四川都入选了,但与经济发达省相比还有差距。希望重庆抓住机会,不断进取。

周涛:从每个区县的角度来讲,都会发展自己优势的产业,但是实际的招商过程中还是会互相竞争,出现产业同质化。这需要在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可以把区县的统筹分成规定动作和自由动作两方面。如在重庆的统一规划下,区县发展有特色的数字经济,形成特色的产业聚集,这样还可避免产业同质化。

高校如何优化数字经济专业学科?

注重交叉融合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周涛:数字经济是教和产融合,涉及到多学科交叉。打通职称评审通道是一个思路,目前我们在四川做了六个数字经济的新职业职称评定,包括大数据、数字化管理、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职称评定。

张鸿:电子、邮电类院校本身就有很多数字技术专业,现在,各地都在纷纷成立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信息数字+管理,信息数字+经济将是今后高校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高旭东:数字经济、互联网都是新东西,一个新东西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不要定太多的条条款款,否则把大家框住了。同时,要钻得深一点,特别是大学的老师、年轻的老师,在一个领域做得特别深、特别透,将来怎么交叉都可以,要多做试验,跟别人融合就很容易融合。

孙宝文: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实际学科是以知识信息来划分,而专业更多是偏重岗位来划分,一个专业可能要用到多个学科的支持。现在数字经济和其他学科越来越强调交叉和融合,还得从学理上加强研究,包括做智库。对于基础的理论性东西一定要打牢,只有这样提出的观点才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对专业而言,师资团队建设是关键。

史炜:我最近跟华为、中兴、浪潮等大企业探讨高校如何培养适合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大家认为,单设一个数字经济系很杂乱,因为要求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很全,经济方面的支持也很全。我个人认为,首先需要产业经济学做基础,需要理工的东西、互联网的知识。基于产业,到数据,到系统,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模式的体系,叫技术经济学。这些,或许能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一些思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