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才竞争力状况分析

《中国人才》     2020-12-11 08:20     浏览:4883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我国人才竞争力从去年的第45位,跃升3位至今年的第42位,但在不同核心领域的表现则参差不齐。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提升人才竞争力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编者

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吸引、培养和保留有助于提高该地生产力的人力资本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本文撷取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和《“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两个报告数据,就世界各国和我国主要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参照对比以做分析。

最新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了什么?

今年2月份,德科集团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及谷歌(Google)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GTCI,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综合考虑了70个指标,覆盖了132个国家和155个城市。

中国排名有所上升。中国从去年的第45位,跃升3位至今年的第42位,但在不同核心领域的表现则参差不齐。研究表明,中国由于拥有较为领先的教育系统及创新能力,在全球知识技能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吸引人才、职业及技术技能两项指标则相较排名不够理想。

人工智能人才成为焦点。除了人才竞争力排名以外,今年的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主题,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各行业带来的改变,迫使工作常规、企业结构及生态系统被重新审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匮乏,并且在国家和行业的分布中不平衡。报告结果显示,高收入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数字化技能差距愈加扩大,部分国家正在快速提高数字化技能,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则进展缓慢。

瑞士保持第1名。今年是报告的第七次发布,瑞士从2013年报告首次发布至今一直稳居第1位。美国与新加坡则分列第2、3位,与去年排名位序互换。位列前20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美国、新加坡、瑞典、丹麦、荷兰、芬兰、卢森堡、挪威、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冰岛、爱尔兰、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日本、以色列。与去年一样,高排名与高收入经济体有直接关系,拥有更优人才竞争力政策的发达国家,较少受到政治与社会经济不稳的影响。高收入国家因拥有稳定的基础设施,可更多投资于终身学习及技能提升或优化,以吸引和保留人才。同时,各国正寻求新方法以找出人与科技协同工作的平衡点,努力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排名靠前的大都市。前三甲的城市为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纽约的领先位置归因于其在“赋能”“吸引力”“培养”及“全球知识技能”等领域的强劲表现。今年排名前20的城市中包含8个欧洲城市、8个北美洲城市、3个亚洲城市及1个澳洲城市。位列前10的分别是纽约、伦敦、新加坡、旧金山、波士顿、香港、巴黎、东京、洛杉矶、慕尼黑。总体来说,具备“为未来准备就绪(future readiness)”能力的城市排名较高,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医疗科技等能力。很多城市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远程监控及无人驾驶车辆的试验点,虽然其成功程度各有差异,但那些成功城市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枢纽城市,拥有大量人才并将得到更多的全球资源配置。

中国16城榜上有名(比2019年增加了4座上榜城市)。排在第1的是香港(第6位),其次是上海(第32位),接着是北京(第35位)、台北(第46位)、杭州(第67位)、南京(第75位)、深圳(第78位)、广州(第97位)、武汉(第100位)、天津(第102位)、西安(第106位)、成都(第109位)、重庆(第112位)、苏州(第116位)、珠海(第121位)、郑州(第127位)。

“随着机器与算法的发展,以至几乎各类型工作都被重新定义,拥有合适的人才较比以往也更为重要。如今,机器与算法不单应用于工厂生产线,企业的前线部门、后勤与总部皆有应用。为了与之相辅相成,所有层级的员工都需提高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及领导能力等多项‘人力技能(human skills)’。未来10年将掀起着重提升综合技能的革命,以达成让人类和机器有效、高效的协作。”德科集团CEO Alain Dehaze在评论报告时谈到。

从人才流动看国内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今年5月份,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准确把握国内人才流动趋势,动态掌握对比了国内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报告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报告显示,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八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都有哪些?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排行第一。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位列前10的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一二线城市;从人才流动趋势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制人口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要是因为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活力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大;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主要是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二线城市中,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要是因为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吸引人才;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要是因为2017年“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要是因为天津发展速度放缓;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要是因为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