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才》     2020-12-24 08:39     浏览:4698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走向了世界舞台,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与国际通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不接轨,要达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在海外畅通无阻执业的理想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包括中国科协等在内的多方面主体都在为实现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以及工程能力评价体系与职称制度的互相衔接积极探索、不断努力着。

                                                   ——编者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通过自然人流动进行的服务贸易日趋频繁。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承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项目日益增多,需要更多中国工程技术人才走向世界舞台;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技术服务贸易的壁垒,以及我国现行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与国际通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不接轨,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在海外执业的资格不被认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职责是团结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推动工程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科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履行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副组长单位职责,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索推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

中国科协二十年探索历程回顾

中国科协探索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此项工作从早期的试点探索,到国家层面成立协调小组统筹推进,从经过十多年努力加入《华盛顿协议》,到正式启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前后历经近二十年。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探索。2001年12月3日,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在制定发展规划、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技术标准制定、成果鉴定等方面,主动争取政府的授权和委托,拓展学会活动空间。此后,为推进全国学会改革,中国科协参照国外专业学会的通行做法,在2003-2005年间陆续批准了12个全国学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探索与国外科技社团的专业技术资格互认。

——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统筹推进。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为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04年11月,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报告》,建议加快推进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建设并与国际接轨,同时建议加入国际互认组织《华盛顿协议》。

2005年5月,原人事部、教育部、原建设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18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协调小组,主要负责组织研究我国工程师制度框架设计,提出工程师制度改革方案,承办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有关事宜,指导组织和开展对外交流等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初期下设制度研究工作组和国际交流工作组,其中国际交流工作组由中国科协牵头,负责参与综合性国际工程师组织举行的活动,促进相关领域的国际互认工作。

——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2005年7月,协调小组组长单位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认为,《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位课程的互认协议,也是工程技术人才资格互认的基础。会议建议将加入《华盛顿协议》作为国际交流工作组的重点工作之一,由工作组组长单位中国科协牵头成立加入《华盛顿协议》专项工作小组。此后近十年,在协调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华盛顿协议》要求逐步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同时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作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经教育部授权在国内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上,经《华盛顿协议》全体正式成员闭门会议的正式表决,全票通过接纳中国科协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

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上,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了新阶段。

——正式启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纳入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为中国科协开展和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关全国学会此前开展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也相应调整为“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

2018年初,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探索推动工程师国际互认,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的要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建立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能力评价体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科协正式启动了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工作并持续至今。

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工作现状

中国科协围绕国际注册工程师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大学时期接受工程教育阶段、毕业后职业资格形成阶段、持续职业发展阶段,聚焦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资格两个层面全面推动国际互认工作。

在工程教育阶段,我国已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这为我国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国际流动奠定了基础。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41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中国科协所属的20个全国学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工作,承担了80%以上的工作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力促进了高校本科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也成为了加强工科专业建设和提高后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加速器”。

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阶段,中国科协自2018年以来会同工科领域有关全国学会相继发布了《工程能力评价通用规范》《土木工程类工程能力评价规范》和《电气工程类工程能力评价规范》等,分别对工程技术人才所具备的通用能力素质和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出了要求,形成了一套“通用规范+专业规范”的工程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同时聚焦服务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指导全国学会面向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工程能力评价、发展工程会员。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中国科协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与泰国建筑师委员会、缅甸工程理事会、巴基斯坦工程理事会签署合作协议,与上述三个国家实现了工程能力评价标准实质等效双边互认。2019年11月4日,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代表中国科协与缅甸工程理事会认证委员会签署了《中缅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这是中国科协代表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与国外对口组织签署的第一个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双边互认协议,为促进中缅两国工程技术人才交流合作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展望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形势,以及国内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推动实现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从国际来看,服务贸易诸多壁垒严重影响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落地。目前,国际工程联盟、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以及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国际(区域)工程组织都在推动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资格的国际互认,但由于工程技术人才资格互认的自身复杂性和背后各国利益的交织,直接实现资格多边互认难度较大。此外,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在学术层面虽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层面因关系国家主权、保护本国就业岗位等诸多因素干扰,各成员之间也会对资格互认设置诸多较高门槛,导致资格互认真正落地困难重重。

从国内来看,注册工程师制度缺失制约了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与国际衔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在评审时只对相应技术级别应具备的条件作出比较笼统的规定,与注重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强调工程经验、项目管理能力、工程伦理、职业操守、熟悉法律规范的国际注册工程师制度不能对接。即便是《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也与国际通行的能力框架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科协未来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对外积极参与工程技术领域全球治理,双多边同步推进实现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对内主动探索、大胆尝试,贯彻落实国家人才评价有关政策,推动工程能力评价体系得到广泛认可。

下一步,要积极参与工程技术领域全球治理,聚焦重点国别扩大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范围。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性、基础性的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消除工程技术服务贸易壁垒,积极推进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应借助国际工程联盟的平台,积极与其旗下互认协议的成员组织广泛交流,适时启动申请加入相关国际(区域)工程技术人才互认协议。结合国家战略,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以及与我国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发达国家的联系,推动扩大资格双边互认范围。还要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推动工程能力评价体系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相衔接。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