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光明日报     2022-03-16 10:47     浏览:1226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人才兴,则事业兴。2022年刚刚进入第三个月份,我国人才队伍已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中国天眼”遥望星河更远处,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研究取得突破……一曲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强国乐章,正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奏响。

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如何使人才引擎持续释放出澎湃动力,让高质量发展跑出新时代“加速度”?一起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嘉 宾

朱永新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邱 勇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余兴安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 旭

1.革除壁垒,营造成长环境

主持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朱永新: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各部门、各级领导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大师”和“顶尖人才”,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千千万万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人才身上。

要为青年人才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成长环境。要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个人晋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尊重科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鼓励青年人才自由驰骋、大胆尝试,为他们创造更多历练机会。

邱勇:立足新时代,激励广大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砥砺前行,是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充分支持青年人才大胆开展跨学科研究、前沿突破性研究、非共识性研究,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

立足“两个大局”,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引导他们立鸿鹄之志、行大鹏之举,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余兴安: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青年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如果给予青年更多机会,加大培养力度,势必会让更多拔尖人才“冒出来”,为科技强国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在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继续创新突破,不断革除束缚人才发展的壁垒,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放手让青年人才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积极为青年人才创造能够充分施展才能并脱颖而出的发展平台。

2.释放潜能,激发创新活力

主持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破四唯”一直是科技界的焦点话题。“破四唯”到底难在哪里?破了之后如何“立新规”?

邱勇:“四唯”的存在,很大原因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指标易于统计、方便比较。“四唯”就是学术上的懒政。

“破四唯”的同时,必须“立新规”。大学要高度重视学术评价标准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清华大学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2020年以来,学校持续推进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师代表性成果的同行评议制度,不再把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学生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这些改革措施,目的都是释放人才创新潜能。

余兴安:系统解决“四唯”问题,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胡同。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才能使更多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

朱永新:不破除那些束缚人才活力的规定,青年科技人才就难以健康成长,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现象就无法根除。

“破四唯”需要真正引入专业评价、国外同行评价,建立多主体专业评价体系,推动评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形成风清气正的评价生态,从而系统、可持续、彻底地解决问题。

3.长远布局,实现原创突破

主持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邱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靠创新、靠科技、靠人才。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开放创新,努力建成学术大师荟萃、优秀学者向往、青年才俊辈出的世界人才高地。清华大学将深入实施“强基计划”,构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

朱永新:中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没搞清楚。要加强学科布局和体系建设,全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补足冷门、薄弱学科短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大对甘坐“冷板凳”、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励大家心无旁骛地专注科学研究,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余兴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富有进取精神的科技领军人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布局,需要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卡脖子”也分眼前的和未来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往往未来的、隐性潜在的“卡脖子”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要抓住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做长远布局,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罗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