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基层干部守正创新活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6-14 11:51     浏览:9342


 

重庆市长寿区纪委监委紧盯党中央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实,通过明察暗访、工作提示、实地检查等方式开展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图为近日,该区纪检监察干部在葛兰镇盐井村“廉情驿站”开展一线接访。彭俊华 摄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是一个完整的治理单元,具有所有政治实践的元素。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承载着重要的治理职责,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作为县域治理的主体,基层干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十分关键。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撰著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紧紧抓住县域治理中“人”的因素,揭示出基层干部在县域治理中应该把握的问题——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深刻理解这一点,对基层干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吏治的重点:既要防止乱作为,又要防止不作为

县域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和异常复杂的社会体系。基层干部需要具有全局观念,主动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同时,他们主政一方,需要对当地群众负责,将政策落到实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县域治理的要求。本书作者提出,对基层干部既要防止乱作为,又要防止不作为。

防止乱作为,落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守正。基层干部只有严格执行上级决策,准确领会政策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如果不同地方的基层干部各行其是,很容易导致政策被扭曲。

防止不作为,落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创新。各地历史条件和环境的迥异要求县域治理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基层干部应该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把实事求是贯穿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发挥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官”也是不被允许的。

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对基层干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守正意味着党性强,创新意味着敢担当。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对每一个基层干部的要求。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

本书认为,我们现在强调基层干部的德行与素养,强调群众工作要动“情”,甚至把“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当做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方向,正是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县域治理中,政策要想发挥作用,离不开基层干部的领导艺术和个人才能。

发挥激励作用:基层干部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应该看到,在基层落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照搬照抄、机械执行政策的现象。

比如环保工作,有的地方提出,养鸡要圈养,而且鸡圈有统一的标准。基层干部发现统一的鸡圈标准并不适合本地,但是并没有向上级提意见,而是仍然按照标准建造鸡圈,然后通过验收交差。结果是公家的钱花了,鸡圈建起来了,但很多群众不会将鸡养在鸡圈里。

为什么会出现只管落实、不管效果的情况?本书提出“自主性激励”的概念,即基层干部按照自己的认知、判断等作出行为的动机、能力和特性。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在严格贯彻中央精神、充分理解政策实质的前提下,发挥自主性是对自己最大的激励。基层岗位、职务、级别都有限,无法给予基层干部充分的政治激励。自主性激励则给予基层干部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工作落实得更好。

是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业,还是当做负担累赘?对工作的认识不一样,工作的状态就不一样。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就会生发责任感,认真地将工作干好;把工作当成上级的事情,就会疲于应付,无论工作做得好不好,能够交差就行,不会有责任感。

此外,在工作的方式上,是工作中有自己的思路、手段、安排等,还是机械照搬规章制度、亦步亦趋地干工作,导致的工作状态也有明显差异——前者积极主动、后者消极被动。

对于基层治理来说,基层干部的自主性之所以重要,与基层的工作性质有关。基层一线工作细小琐碎,再加上群众工作没有定法,不可能按图索骥。要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要赋予基层干部自主性。本书提出几条具体化建议:政策要留有余地、任务不要过于细致、允许反馈和修正等。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包干制给予他们的自主性最大。无论是包干事务还是包干领域,抑或是包干区域,都可以说是基层干部的“一亩三分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基层干部完全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能动性,把“一亩三分地”内的事务当成分内之事。包干制下,越是能做主,自主性就越强,责任意识就越强。

因此,本书提出,要想让基层干部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应该是在包干制基础上,适度嵌入科层规范”。

年轻干部形成共识:努力就有机会

本书认为,当前全国各地基层年轻干部的思想状况向更积极健康的一面发展,逐渐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重塑了党和国家大的政治气候。随着大的政治气候的转变,各地的小环境也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基层干部晋升是“有关系”的认识逐渐被“努力就有机会”所取代,“能力”和“态度”成了基层单位选人用人的导向和原则。在乡镇,那些能力强、态度好、业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容易得到上级认可和单位推荐;在提拔重用县管干部、配备乡镇班子成员时,乡镇党委书记的推荐及意见至关重要。

本书通过作者十多年深入基层的实地调查,总结出“能力”和“态度”所涵盖的范畴。在作者看来,对普通干部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业务能力、写材料能力、群众工作和群众动员能力等;副科级领导干部还需要有综合协调能力;而乡镇正职必须要有政治领导能力和全局掌控能力。所谓“态度”,包括政治态度和工作态度,前者主要是要有“四个意识”,后者是指服从组织安排以及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态度又端正,就能把工作干好。

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基层,“80后”“90后”年轻干部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在有的乡镇中,“80后”已经占了班子成员的大部分。能力的获得、态度的养成,是激发他们创新活力的前提。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基层年轻干部在工作之余,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达到近乎渴求的地步,甚至产生了“学习的焦虑”。

据调查,基层年轻干部的学习内容包括提高理论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比如,有的年轻干部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社会科学理论经典著作,撰写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领导干部在担任大学生村官和村党支部书记时,阅读了大量农村调查和研究类的文章,对当前农村工作成竹在胸。各地“选调生”群体常组织“读书交流会”之类的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学习体会。

总的来看,当前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对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能力不断提出新挑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若想适应基层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的要求,必须把学习作为向前、向深、向远看的重要法宝,用心感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须知,只有不断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经验武装头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努力就有机会”的激励作用,更大激发基层干部守正创新活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