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共产党员网     2022-09-19 08:30     浏览:7199


近日,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一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言简意深、极具力量、直指人心,饱含着总书记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殷切嘱托。

党员干部想不想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考的是党性,验的是担当,检的是能力;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能不能吃苦、愿不愿付出,不在于他说得有多好、调门有多高,而在于他是不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需要舍生忘死,是不是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不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利益诱惑面前经受考验、在危难险重时刻挺身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既是行动的“宣言书”,更是前行的“军令状”,新的赶考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念兹在兹、践之行之,努力用双手托举梦想、用汗水赢得掌声,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赶考答卷”。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要有召必回、有令必行,根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之魂。“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岁月无声,见证着无上信仰;时间无痕,镌刻下初心力量。1956年,几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报国热情奔赴西北建功立业,孕育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全国劳动模范“雪域信使”益西卓嘎时时放心不下草原牧民的“需要”,默默坚守高原15载;“第一书记”沈浩甘愿舍弃省厅职位俯身基层,全心全意为小岗,誓要干出真业绩……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向,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是家”。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主动躬身大局大势、自觉挺膺大事大责、坚决明辨大是大非,时刻对标对表、紧跟紧随党中央关心的、强调的,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光、手上有方、脚下有路。要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历史成就振奋精神、用党的实践经验指引方向,坚持勤学勤悟、真学真懂,不断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更为厚重、更显底气、更加持久,不断擦亮“国之所需,我之所向”鲜明底色。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要不介路远、不避事难,鼓足“业无高卑志当坚”的克难韧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热播剧《山海情》真实记录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情谊,一代代福建扶贫干部不惧路远、无畏事难,用点滴韧劲、蓬勃闯劲迅速打开了局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让我们坚信,只要强国为民的志向弥坚,可为时代必能大有作为,所在之地皆可闯出天地,所做之事也必将万事有成。但是,干事创业不该分远近、不应计难易、不能念大小,古语云:“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难小,不为不成”。有的干部奋战在他乡,但他乡虽在远方,远方也是故乡,应沉得下心、稳得住神、屏得了气;难事虽是困难,但困难也是成长,要经得起折腾、受得了考验、扛得住摔打;小事虽然繁琐,繁琐不是“枷锁”,要耐得住性子、迈得开步子、找得出路子,努力在“第二故乡”干出“第一业绩”,把群众小事当成自己大事,把工作的绊脚石变成前进的垫脚石,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努力让青春之花、奉献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要勤洒汗水、苦练本领,肩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干事之责。“心有所向善作为,勤于耕耘自成辉。”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理应干事担事、为民造福,而不能为官不为、做官享福。无论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还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心系群众的廖俊波,他们都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实干苦干,成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好榜样。事实证明,苦干实干才是最朴素的“成功学”,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党员干部凡事要动起来、干在前,多务善政功,多做利民举。一方面,要心怀“想干事”的自觉性、紧迫感,拒绝“眼高手低”“眼黑手摊”,克服“决而不行、说而不做”倾向,涵养“时不我与、只争朝夕”自觉,保持“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紧迫感,立足于干、着眼于实,把发展的大事办好,把改革的难事办成,把为民的实事办实,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另一方面,要锤炼“干成事”的真功夫、硬本领,不当“温室里的花朵”,甘做“风雨中的大树”,努力在多岗锻炼、调查研究中壮筋骨,在担当作为、解决问题中长才干,在倾听民声、纾解民忧中提升群众工作本领。

@党员干部,步履坚实、步伐坚定、步步为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吧!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于无声的奉献中收获掌声,努力创造出不负新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真业绩、好业绩。

(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 陈林)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