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乡土人才“三字经”

共产党员网     2022-09-22 08:43     浏览:6782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乡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扎根于乡土、成长于乡间,脚下踩着泥土,身上沾着露珠,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绝不能忽视、埋没、流失乡土人才。要注重在“引、育、用”上下功夫,念好乡土人才“三字经”,让更多“千里马”奔涌而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展宏图”。

坚持“引”字为本,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高技术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同样也需要熟悉乡村环境的能工巧匠和乡土艺术家。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大多远离家乡,留下的难以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级党组织不仅要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更要紧盯乡土人才的回流,要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利用好“乡情”“乡愁”的情感纽带,建立科学的识别名录,大胆开展人才选拔工作,要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的不良倾向,注重凭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不断激发乡土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家乡、发展家乡的意愿和情感,真正做到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育”字为重,让乡土人才“去土增香”。一般来讲,乡土人才拥有“一技之长”,但受限于文化素质不高、施展空间有限等因素,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人才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人才质量上的选育。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丰富培育载体,依托党校、职业院校、新时代实践中心等,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的方式,瞄准特色产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变统一“浇灌”为精准“滴灌”,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全面提升其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队伍。

坚持“用”字为要,让乡土人才“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乡土人才留心留人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乡土人才“不闻不问”,甚至任由其“自生自灭”,致使乡土人才难以“落地生根”。因此,要充分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多渠道搭建创业舞台,通过兴办各类农业科技园、小微企业孵化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支持乡土人才大展才华、大施所能、大显身手;要不断完善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和晋升机制,拓展职称评审范围和类型,部署开展乡土人才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不断畅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其尝到“甜头”,更有“奔头”。

(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田双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