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工业传承亟待政策扶持及人才培养

央视网     2022-12-08 17:17     浏览:6377


央视网消息: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看到,这份《意见》对乡村工匠从事的工作有一个界定,主要从刺绣印染、传统建筑、器具制作等领域中产生。那么,为何要从这几个领域中产生?这些乡村手工业者的发展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63岁的李昌崇在温州从事蛎灰烧制已有42年。从20出头的小伙子到现在的花甲之年,他见证了蛎灰窑从辉煌走向没落。

温州蛎灰手工业者 李昌崇:原来我们樟村一个村有3户人在烧(蛎灰),我们藤桥镇有13户人家在烧(蛎灰),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

蛎灰,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传统建筑材料。从建筑桥梁到房屋、沟渠,都会使用到这种材料。烧制蛎灰,要将牡蛎壳、煤、谷糠按比例搅拌均匀,进行烧制,充分烧熟后还需要用1到2天来进行冷却。虽然过程看起来好像并不复杂,但却对从事者有极高的经验要求。

温州蛎灰手工业者 李昌崇:关键就是烧的过程,烧得太老不行,不老也不行。

经济效益低、费时又费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个世纪末还在温州沿海农村随处可见的蛎灰窑,随着石灰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兴起,逐渐没落甚至消失不见。但李昌崇不想放弃,因为很多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还需要用到蛎灰,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确保这项传统技艺别丢了。

温州蛎灰手工业者 李昌崇:一些老师傅都对我说,老李,你应该要把这个传下去,不要断,你一断了就没有人搞这个了。

李昌崇说,如今蛎灰的使用量大不如前,辛苦干一年才能收入二三万元,为了能将这项技艺传下去,他准备让儿子、女婿也学起来。而像他这样的处境,其实也是全国不少手工业者共同面临的困境。根据2019年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乡村工匠老龄化严重,部分传统手艺处于濒危状态,有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继承人,而其中55%的手艺人年龄已在55岁以上,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此外,传统手工艺产品多是以小作坊形式生产,导致销路和销量很难提升,因此急需各项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类人才的注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