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湖南正处于抢抓发展机遇、转换增长动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攻坚期,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关键在人才,打造“三个高地”首先要打造人才高地。要坚持党管人才,紧抓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秉持“匠人之心”在引才中“扩流量”、在育才中“提质量”、在用才中“补能量”、在留才中“稳存量”,不断培育繁茂成荫的“人才森林”。
“引”字为先,引水拓源,在引才中“扩流量”。“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的流动是焕活社会生机的重要源泉,既要栽种“梧桐树”吸引和汇聚高层次人才扎根奋斗,又要筑好“凤凰巢”鼓励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着力创新方式、聚焦重点、着眼长远引进人才,解决人才之“渴”。要创新方式“引”。出台更具创新力、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供“即来即议”“一事一议”的个性化引才方案,推广“柔性引才”“以才引才”新模式,对外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建立省外人才库,构筑“引凤归巢”桥梁,让各方英才真心感受到我省亲才、爱才、重才之心。要聚焦重点“引”。依托湖南先进制造、文旅传媒、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产业工人、农村基层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以产业为依托引才聚才。要着眼长远“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强化校企对接,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品牌,赶早争先引导国内外高校毕业生留湘、回湘、来湘,确保湖南各项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育”字为本,固土强基,在育才中“提质量”。“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实践育才、精准育才、结对育才,提高人才自主供给能力,厚植育才“土壤”。要注重实践育才。突出一线锤炼,不定期选派人才到急难险重、基层一线等重要岗位锻炼,增加多岗位、多平台工作经验,让湖湘人才扎硬寨、打硬仗、练硬功。要注重精准育才。推进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育模式,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与企业“双向奔赴”。要注重结对育才。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加强企业、医卫、农村等类别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湖湘英才。
“用”字为重,聚沙成塔,在用才中“补能量”。“善用人者,如百工之用器,各造其宜而已。”只有真正形成“人尽其用、因艺授任”的良好环境,做到公平、精准、放心用人,才能让人才获得内心归属感和事业成就感。要公平用人。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确保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要精准用人。“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立足人才特点,“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岗位,精准匹配职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放心用人。探索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帮助人才克服“怕出错”的心理,让人才放下“包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创设“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
“留”字为要,化木成林,在留才中“稳存量”。“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要花更多精力做好人才工作“后半篇”文章,打造“软硬皆适”人才环境,让人才“落地生根、化木成林”。一方面要打造城市配套“硬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要不留余力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便利就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聚焦宜居宜业,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另一方面要提升人才服务“软实力”,推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认真做好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安家购房、健康关怀等服务工作,加大人才表彰和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礼敬人才的良好氛围,成就“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的潇湘气象。(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人民政府 刘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