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项目化合作 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4-01-02 08:59     浏览:681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挥人才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大作用,是各级人才工作亟需破题的着力方向。本期《关注》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广西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和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化合作的探索实践,打破制约区域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敬请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为周边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湾区人才济济,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且西部后发展地区人才总量小、密度低,引才留才难等问题突出。广西贺州市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汇处,是西部地区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城市之一,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架虹桥、破虹吸”,共享共用大湾区人才资源、互联互通大湾区科创平台,成为贺州市人才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贺州市立足区位优势,建立项目化合作机制,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人才资源和科创资源,以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对接高校学科链、人才链,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聚焦产才供需不畅、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建立机制 项目推进

>>>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个专班”模式;实时对接合作项目、跟踪项目进展,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大湾区高校众多,贺州市每年都会前往大湾区引进毕业生,在此过程中,贺州市委人才办主任黄凌发现,不少高校教授需要针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或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恰逢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贺州迫切需要以产业和项目为纽带,承接高校科研‘富矿’向外转移转化,推动本地高质量发展。正是缘于这样的契机,我们与大湾区高校逐步开启了互惠互助的项目化合作之路。”

有了产才供需作为前提,精准匹配高校资源和地方需求,从“实验室”引入“生产线”、从“书架”转化到“货架”,成为双方项目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关键。

在前期调研了解的基础上,贺州市紧扣绿色高端碳酸钙、现代设施农业、生物医药等本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由市委人才办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等7所拥有优势学科的高校,建立市校合作项目推进落实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个专班”模式,由部门提出项目合作需求,市委人才办面向合作高校定期发布项目“榜单”,各项目意向合作高校负责匹配和组建合作专家团队,通过全员参与或选派组员的方式,专项联系合作项目。项目合作部门“一对一”设立工作专班,配备联络专员,前往合作高校挂职或跟岗,实时对接合作项目、跟踪项目进展。目前,已有碳酸钙、药食同源等领域专家团队领题9个,推动合作洽谈、项目签约14项,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为确保市校项目化合作长久稳定,贺州市建立健全项目合作收益分配机制,对合作项目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收益的专家人才团队,转化前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转化后奖励现金、股权,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100%的转化收益奖励。今年以来,贺州市共登记科技成果187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97项。

聚焦引才难、留才难、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

依托项目 柔性引才

>>>通过顾问指导、退休返聘、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团队;实施专属柔性引才项目,组织专家人才与企业签订柔性合作聘用协议

“受经济基础和城市公共配套服务等客观条件影响,我们仍旧面临引才难、留才难的矛盾,仅靠刚性引才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项目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贺州市人才工作中心主任吴泽灵对本地人才引进难的问题直言不讳。

为解难题、破困局,贺州市立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打破政策壁垒,出台《贺州市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在不改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人事、户籍、社保等关系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退休返聘、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咨询型、创新研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等领军人才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决策咨询、研究论证、技术研发与创新等服务。

在广西贺州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宽阔的标准厂房里,今年建成的高值化重钙示范生产线,正是在柔性引进的华南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钱玉英团队指导下安装完成的。如今,高附加值的碳酸钙产品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

“通过引入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团队的专利技术,我们生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性能大幅提升,还能帮助下游客户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该公司高级工程师贝进国说。

为吸引更多专家人才来贺创业,贺州市坚持需求导向,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的原则,实施“特聘专家”“科技副总”等专属柔性引才项目,组织专家人才与企业签订柔性合作聘用协议,明确选聘期限、双方职责、报酬补贴、开发收益等事项,引导专家人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

如今,在生物医药领域,贺州本土企业广西华泰药业有限公司聘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杜冰柔性兼任“科技副总”,联合开展药食同源康养食品的研发及生产工艺优化,药膳、药浴养生保健中医原理及品种开发;在食品加工领域,正丰农业与杜冰教授合作,用贺州茶叶和马蹄等优势农产品自主研发一款健康养生茶饮料——“马茶宝”,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高端碳酸钙领域,聘请全国41名碳酸钙产业顾问团成员、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重大项目“特聘专家”,引进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丁海兵建设广西人造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突破了微波固化技术、无机型人造石关键技术等,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人造大理石微波固化设备,使人造大理石固化时间由原来的10—12天缩短至1个小时以内,实现了人造岗石产业革命性的突破。

截至目前,在各产业领军人才和专家团队的带动下,累计破解贺州市碳酸钙粉体材料和生产固废处理等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难题16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5项,助力建成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6个。

聚焦创新平台结构单一、动能不足等问题

搭建平台 联合创新

>>>对内建立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科技小院、紧密型医联体、东融名师工作室等各类创新平台;向外打造“人才飞地”、组建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

近日,走进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的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载有470件蔬菜的货车发车驶往香港,这是广西首趟供港蔬菜直通车。“这个示范区由贺州市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州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绍力及团队的大力支持。”基地负责人李林介绍说,该示范区推广应用水肥运用一体化、绿色防治等先进技术,通过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启用智能监控体系等技术,实现精准作业,确保农产品绿色有机。

这是贺州市依托创新联合平台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按照“一个产业项目+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技术工程师”的思路,由“市校合作”工作专班牵头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承接的科技项目和研发计划,协调服务需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科技小院、紧密型医联体等各类创新平台5个。

不仅仅是产业技术的创新,平台建设的硕果同样惠及民生领域,让贺州本地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想不到,不出贺州,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湾区的名医!”近期,家住钟山县钟山镇的李冬梅一大早赶到贺州市中医医院的东融名医工作室,成功预约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黄理金。

着眼满足科技、高技能、教育、医疗、文艺等5个领域发展需求,制定出台《贺州市东融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鼓励引导本地各企事业单位引入粤港澳大湾区领军人才团队,组建梅晓峰博士东融名医工作室、人造石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室等22个东融名师工作室。由东融工作室名师带动,采用“师带徒”“传帮带”等模式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联合培养本土青年骨干人才1000多名,填补技术领域等空白40多项。

除了“借助外力”建强现有创新平台外,贺州市还将平台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发达地区前沿。在广州、深圳等地探索打造“科研、孵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的“人才飞地”5个,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为贺州园区企业和当地科研团队提供公共研发平台,累计帮助贺州企业争取到自治区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1200多万元,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超过70项。

在深圳组建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聘请5名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研究院理事会成员,负责与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家智库和龙头企业开展常态化对接联系,做好大湾区产才状况和政策研究以及湾区产才向贺州转移可行性评估等工作。2022年以来,已编印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及报告30多篇,推动可降解新材料、现代设施农业、跨境电商、电子信息等产业共13批次考察团约170人次赴贺州投资考察、洽谈项目,2个项目落户。

“我们将持续深化项目化合作机制,擦亮‘市校合作’品牌,力争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一流的资源与贺州优势产业、优质项目强强联合,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黄凌说。

 

图①:山清水秀生态美。贺州市以项目化合作为抓手,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互促共赢。   

图②: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副院长、贺州市东融名医工作室领头人王捷(中)带领贺州市中医医院医生为患者做手术。

图③:广西长鸿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项目中控室内,技术团队正在通过实时画面查看生产流程数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