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人才“虹吸效应”

共产党员网     2024-02-04 09:06     浏览:1082


“虹吸效应”原是指物理上一种水流的非线性现象,后引申到城市发展中,指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特大城市将周边的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镇的优势资源吸引到自己身边。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功由才成,业以才兴,缺少人才,发展就会乏力。欠发达地区要转变思路、革除积弊、多管齐下,打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实现人才“虹吸效应”的逆转。

逆转落后思维,树立新发展理念。“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人才工作普遍“慢一拍”,部分地方政府主观认为自身条件差,与发达地区相比,开展引才工作“吃力难讨好”,仅仅按照上级硬性要求低效能运行,自陷于“思维僵化、故步自封”的茧房,导致政策配套落实不到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必须牢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彻底摈弃人才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思想,严格落实好党委“一把手”抓战略、抓规划,政府“一把手”抓投入、抓保障,组织部门“一把手”抓协调、抓落实,职能部门“一把手”抓项目、抓资源的职责任务,实现高位推动、高效运行。

逆转流动逆差,谋划新引才思路。良驹期乎千里,鱼逐水草而居。发达地区“竞价挖人”的恶性竞争虽已被两办叫停,但是随着人才新政从1.0到5.0的过渡,欠发达地区受限于区位、经济、交通等“硬实力”,逐渐在政策、环境、待遇等“软实力”被拉开更大差距,部分人才在引进后缺乏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拥有了基层经验之后,转而投入发达地区的怀抱,欠发达地区被动成为发达地区的人才供养机器。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薄弱,无法在“票子”上掌握主动,就应当跳出老路子、谋划新思路,从“才唯我用”变成“才为我用”。通过创新引才机制,运用人才租赁、短期服务、项目合作、周末专家、“候鸟”人才站、技术入股、人才交流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打造高层次人才“只用不养”的低成本模式,实现“楚才晋用”,借“智”发展。

逆转四唯帽子,建立新科学制度。“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缺乏创新,常常处于“口号”多、“硬货”少的“悬空”状态,没能将“花架子”变成“实路子”。当前,在人才工作方面,仍存在着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卡得过死,管得过多,评价人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专业技术职称这些易于量化的指标挂钩,而不与实际承担任务的轻重以及个人能力挂钩,导致部分人才看不到职业晋升之路,花费大量时间去“镀金”“混资历”,由于上前期关注不足、心理失衡等原因,一旦有所成绩立马转入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以地方资源和特色为抓手,引进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精人才,切不可盲目攀“高”,追求“政绩”数字而轻视“实绩”运用。更要有育才的恒心,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必须扎实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夯实人才储备,补足专业短板。

逆转冷眼服务,细化新留才举措。“悠悠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柴米油盐才是生活滋味,真情实感最能动人心弦,唯有将心比心,做到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解人才之所困,才能让人才既能来之,更能安之。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及时兑现政策承诺,降低个人“恩格尔系数”,做好安置费、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经费保障工作,着重解决子女教育、医疗卫生、配偶安置等问题。要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高标准建设人才管家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信息“一网知晓”、人才政策“一网办理”、人才服务“一键落实”、人才需求“一步对接”,以更加规范、优质、高效的运转机制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要为用人单位“解缚松绑”,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评称评聘、编制使用、经费预算等自主权,让人才在实务中激发更强动力。要打好“乡情牌”,铺好“返乡路”,做好“一老一小”和“宅基地”保护工作,坚持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深挖在外优秀人才“富矿”,吸引更多人才回流、项目回归、智力回乡、技术回援。(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人民政府 查逸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