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干部考察“颗粒度”

共产党员网     2024-03-28 11:26     浏览:1675


“颗粒度”原先为胶片成像术语,指感光底片经曝光洗印以后,形成影像的银粒粗细程度,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今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鲜明提出干部考察识别“八个既看又看”的具体要求,为各级组织部门提高干部考察“颗粒度”点准了穴位、开出了良方。

从时间维度上看,细化干部考察“颗粒度”既要看现在、又要看过去,既要看日常、又要看应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了解干部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了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干部考察不能“来去匆匆”,看干部在于平时而非“评”时。要坚持知事识人,贯通“一时”与“一贯”,把功夫下在平时,将辨德识才融入日常,重点看干部在单位平时业绩中的个人贡献,在重大任务斗争中的现实表现,善于发现担当作为、敢闯敢拼、善做善成的干部,及时把骑墙摇摆的“两面人”、偷奸耍滑的“假把式”甄别出来、挡在门外。

从实践逻辑上看,细化干部考察“颗粒度”既要看怎么说、又要看怎么做,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宋代王安石在《乞退表》中将干部考察归纳为“询事考言,循名责实”八字,可以理解为按照干部所任职位,询问他所作事务,考查他所说言论,考核他的实际政绩。要抓住干部重要行为特征,以事察人、依事鉴人,不断延伸考察触角,扩大考察半径,多与“管他的”“他管的”“他身边的”知情人谈,用事实说话、靠实绩度量,全面掌握干部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哪些事、发挥了什么作用,能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摸清干部“活情况”,看清“庐山真面目”,使干部的“全息影像”既有定性判断,又有具体事例支撑。

从关联角度看,细化干部考察“颗粒度”既要看工作、又要看生活,既要看顺境、又要看逆境,既要看组织评价、又要看群众口碑。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只有“正向推优”和“反向揭短”同时发力,辨德识才方能看得更清楚,察得更透彻。要坚持“察其表”“析其里”相结合,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从点滴毫末中见微知著、窥测端倪,从苗头倾向性问题中甄别信息、查找隐患,善听弦外之音、善辨话外之意,在乡语口碑里透视剖析干部的人格操守、为官修为、意志品质,做到群众公论、社会舆论、组织定论相一致。(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 李松)


x